EP68:Deep Into - When Everyone Knows That Everyone Knows
首先要说一下本次介绍的是 Pinker,不是 Pink,另外一个相似名字的 Daniel H.Pink 也是我喜欢的一位作者,大家不要搞混了。在社会学里会提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状的社会现象,比如“心照不宣”的默契,或是“房间里的大象”。我们似乎都有一种直觉,知道在某些场合下,有些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就是不能说破。为什么会这样?人类的沟通方式正因科技而变得前所未有的直接和高效,但我们似乎也前所未有地困惑于人际交往中的种种“潜规则”。为什么一句无心的玩笑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为什么一次成功的商业广告不仅仅是让很多人看到,而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看到了”?在Pinker这本新书中,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一种关键力量:“共有知识”(common knowledge)。这不仅仅是“你知我知”,而是“我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而且我们都清楚对方知道这一点……”这样一个看似无限循环的共享意识状态。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共享的意识,构成了人类社会协作的基石,让我们能够从情侣约会、朋友聚餐,到形成金融市场、甚至发动政治变革等。童话《皇帝的新衣》讲到当那个小男孩喊出皇帝没穿衣服时,他说的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但他这一声喊,却将所有人的“私下认知”变成了“共有知识”,从而瞬间改变了整个局面。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从放声大笑和尴尬脸红的生理反应,到求爱、贿赂时使用的暗示和委婉语,其背后都是对“共有知识”的精妙操控。我们既需要它来协调行动,达成共赢,又常常需要用善意的伪装和默契来避免它,以维持脆弱的社会关系。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这种深层的社交逻辑呢?是否有些“潜规则”其实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必要智慧?本期节目我们聊这本书。盖茨力荐的作者又又出新书了
--------
24:30
--------
24:30
EP67:Deep Into - Aristotle's Guide to Self-Persuasion
有没有朋友还记得以前课本里那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时离我们近,因为它看起来像车盖那么大;另一个孩子反驳,不对,中午时才离我们近,因为那时感觉最热。他们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连圣人孔子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精妙地揭示了“说服”的本质:即便是面对同一个客观事实,不同的论据和角度也能构建出同样有说服力的观点。但我们常常忽略,这场最激烈的辩论,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上演。也许更准确的说是在大脑里面上演。在无数个夜晚,你躺在床上,脑海里有两个小人激烈地辩论:一个说“明天必须早起去健身,说到做到”,另一个则反驳“就多睡一会,身体休息好更重要”。结果,第二天早上,后一个小人总能奇迹般地胜出。或者,你明知某个习惯对你无益,却总能为自己的拖延和放纵找到天衣无缝的理由,甚至把自己都说服了,心安理得地继续“摆烂”。但在 Jay Heinrichs 这本对我来说大开脑洞的著作《Aristotle's Guide to Self-Persuasion》中,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之所以输,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他认为,那套被我们用来在外部世界说服他人、赢得辩论的古老智慧——修辞学(Rhetoric)——同样可以被用来说服我们自己。In this episode,We're diving into the ancient art of rhetoric, not to persuade others, but to master self-persuasion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who you are and who you want to be.We'll uncover Aristotle's surprising view of your "soul" as your internal audience, and explore powerful rhetorical tools to build self-trust and commitment. From acting with "decorum" as your ideal self and showing "eunoia" or strategic goodwill, to transforming chaos into opportunity with "kairos" and setting "hyperbolic goals" that inspire massive growth – even if you "fail." We'll even share the "allure and ramp" method for building habits and how simple "paeans" and "synecdoche" can reprogram your inner voice.Join us as we explore how mastering your internal language can literally change your reality and lead to ultimate self-mastery.
--------
23:58
--------
23:58
EP66:Deep Into - Algospeak
作为一个过了45岁的中年男人,虽然我觉得自己很与时俱进了,但还是常常有一种感觉,我们所熟知的语言,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很多都搞不懂了。尤其是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包括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新词层出,旧词迅速迭代,有时听他们聊天,感觉就像在破译一套加密电报。让我举一个你应该没遇到的一个例子,当听到“unalive”这个词时,你什么反应?初次见到它时,我作为一个母语是中文的英语学习者,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式英语”错误吗?我们学英语时,都知道用un-或dis-前缀来表示否定,但具体用哪个,词典里都有规矩。把“alive”变成“unalive”,听起来就像一个刚学英语的人,凭着直觉造出来的一个不规范的词。然而,在我深入学习了语言学家 Adam Aleksic 的新作《Algospeak》后,我才知道这个词语在国外网上有多流行,更明白了一个说法:正是这种在词典规范上“错误”的用法,恰恰是它能够在这个时代大获成功的关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词巧妙地利用了人类的智慧与算法的呆板之间的空隙。我们的大脑能轻易解析 un- + alive = “不活了”的逻辑,但对于一个依赖关键词黑名单来执行命令的算法来说,“unalive”只是一个无意义的陌生字符组合。这正是“算法语言”(Algospeak)得以诞生的基础:我们需要一个算法不认识,但人类凭借语言直觉就能瞬间理解的词,来表达一个我们都懂的含义。Aleksic告诉我们,这个词的诞生,源于平台算法对敏感内容的无情压制,而这一套严苛的审核模式,最早正是来自于我们的TikTok。这本书,就像一张引人入胜的地图,带我们探索了这个由算法塑造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新大陆。
On "Deep into the Pages," we dive into bold new books and the big ideas behind them—twice a week. Each episode unpacks key themes, sparks curiosity, and invites you to connect literature with life. Join us for thoughtful conversations that go far beyond the page.
《Deep into the Pages》每周两期更新,带你深入探索最新英文好书与背后的深刻理念。我们不止复述情节,而是挖掘书中的核心观点、激发好奇心,并引发与你生活的真实连接。无论是思维转变、创意启发,还是内心成长,这里都是你的阅读深聊空间。和我们一起,在书页之间发现更大的世界。